半岛发起教师压力调查问卷:八成受访教师超负荷工作,呼唤“松松绑”

发布日期: 2025-09-09
来源网站:www.sohu.com
作者:半岛都市报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统计数据或调查报告
关键词:教师, 中小学教师, 老师, 压力, 教师节, 学校
涉及行业:教育, 服务业
涉及职业:政府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者
地点:

相关议题:工作时间

  • 超过八成受访教师每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近一半教师每天工作9至12小时,部分教师甚至达到13小时以上,普遍存在超负荷劳动现象。
  • 多数教师需同时承担多个班级的授课任务,95%的教师每周课时超过10节,且近八成教师需要在休息时间加班,工作量大且加班常态化。
  • 86.25%的教师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包括社会舆论、家长、教育管理部门及工作与家庭失衡,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 教师节最希望获得的“礼物”是额外假期、减少工作任务和无需参加会议,反映出教师群体对减负和休息空间的迫切需求。
  • 教师的工作内容已超出教学本身,需处理大量行政事务和家校沟通,责任不断扩展但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心理支持。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教师节来临,我们除了感念师恩之外,还可以为这群辛勤的园丁做些什么?在教师节以外的日子里,我们又该怎样理解教师这个职业?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半岛都市报发起面向众多教师的调查问卷,用另一种方式倾听教师们的心声。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参与调查的240名教师中,超八成的受访教师是超负荷工作,面对“压力山大”的工作,他们解压的方式多种多样。很多朴素的教师节愿望里,藏着的是教师们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也藏着很多无奈与心酸。以点及面,让我们在教师节的时候,用数据倾听教师们的点点滴滴。

数据里的“压力账单” 超八成受访教师工作超负荷

教师节前夕,记者面向岛城中小学教师发起了问卷调查,调查主要围绕工作压力、职业认同、生活与需求等维度。截至9月9日上午10时,共有240名教师参与投票,小学段有123人,初中段有90人,高中段有27人。“每天像陀螺一样转”是不少教师对自己工作现状的描述,而调查数据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超八成受访教师每日工作时间远超8小时标准,其中,仅11.25%的教师工作时长在8小时及以内,42.5%的教师日工作时长为9~10小时,33.75%的教师为11~12小时,12.5%的教师达13小时及以上。对教师而言,超出的时间或许是在批改作业,或许是在处理班级里的琐碎事务,也或许是把“学校的事”永远排在“家事”前面的无奈。

授课任务的重量同样压在他们肩上。调查中,仅26.25%的教师只负责1个班的教学,33.75%的教师要承担2~3个班的授课工作,11.25%的教师教4~5个班,有28.75%的教师要教6个班及以上。再看周课时(含早晚自习),95%的教师周课时超10节,其中16~20节占比最高,达40%。加班更是教师群体的常态,调查显示,仅21.25%的教师每月无需额外加班,78.75%的教师都要在休息时间继续工作。相比身体疲惫,更磨人的是心理上的重压,仅2.5%的教师选择“无压力”,11.25%的教师虽有轻微压力但尚可应对,剩余86.25%的教师承受着轻微以上的不同程度压力。排名前三的压力中,25.1%来自“社会舆论及家长”,23.55%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17.37%源于“工作与家庭的失衡”。在此前的采访中,有老师因带班没能陪伴孩子中高考;有老师接手新班级无法照顾生病的家人;有老师深夜也会“秒回”家长信息。

这份压力,也悄悄改变着他们的职业心态。有1.25%的教师明确表示后悔并想换工作,35%的教师坚定地表示“从没后悔,超级热爱“,61.25%的教师选择了“一边后悔,一边坚持”。不难看出,老师们的后悔,藏着对压力的无奈、对生活失衡的失落,而又因对学生的牵挂、对教育事业的不舍选择了坚持。因此,半数以上的教师觉得自己的幸福感“还行”,6.25%的教师感到“非常幸福”,13.75%感到“幸福”,还有23.75%的教师感到“不幸福”或“非常不幸福”,但采访中他们表示,自己不是不热爱教育,只是这份热爱,需要更多支撑。

朴素的“心愿清单” 他们要的从不是鲜花,而是“喘口气”的空间

什么时刻最能让老师们感受到幸福?老师们的答案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朴素动人。“学生取得进步”以18.6%的比重位居第一,不少老师表示,看到学生有所成长,自己会感到非常骄傲与幸福;“得到家长的认可与感谢”紧随其后,占比18.02%,一句简短的“老师您辛苦了”,一次又一次有效和谐的家校沟通,就能化解老师们无数个日夜的疲惫;“学生表达感恩”占16.28%,可能是一句“老师我爱您”,可能是一个大大的拥抱,也可能是毕业后的一则讯息,都能让教师觉得付出是值得的。此外,“与同事合作融洽”“教学成果获认可”“自身专业能力提升”也是教师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分别占16.86%、15.12%、14.83%。老师们选择的幸福感时刻都是日常平凡的瞬间,却能串联起教师的职业幸福,也支撑着他们在压力中不断前行。

而教师节最想要的“礼物”则藏着他们的迫切需求。调查问卷中,“额外假期、减少工作任务、无需参加会议”以39.76%的绝对占比,远超其他选项。相比之下,“情感类祝福”占18.07%、“发放生活用品”占16.87%、“校级表彰、公开致谢”占15.66%。“个人成长资源”占9.64%。这份问卷清晰映射出教师群体急需被看见的真实状态,他们要的并非物质回报,而是情绪上的松绑与空间上的留白。即便压力大,老师们从未因疲惫而放下责任,学生的进步是他们最大的安慰,教育的初心是他们最稳的支点。

心理问题凸显 别让“最后一根稻草”压垮教育的光

那些藏在数据里的压力,有时会变成令人痛心的悲剧。据报道,2023年,郑州一名23岁小学教师留下遗书后跳楼身亡,称学校的检查、活动多,行政压力大。今年2月,浙江省一名49岁的小学老师在教室内意外离世。两条鲜活生命的逝去,再次将“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话题推到公众面前。

社会新闻的背后,映射出的是老师们被忽略的心理健康问题。2024年初,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俞国良在一篇文献分析研究中称,国内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是16%(排除幼儿教师的检出率为17.8%),这个数据高于医生、公务员、企业职工等其他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排在较高位置。

近年来,北京、山东、江苏等地开始陆续出台教师“减负”的相关措施,不少学校也开始尝试缓解教师压力、提升教师幸福感,如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邀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专题指导、搭建教师民主管理平台、开展“班主任节”、评选“我最喜欢的老师”等,但想要真正将“减负”落到实处,斩断“形式主义”的枷锁是关键。除了偶尔的心理讲座、文娱活动,学校还应让老师们的压力有处宣泄,而不是在沉默中累积直至崩溃。最根本的是让“尊师重教”融入日常,刻进社会共识,需要家长与教师沟通时的理解与信任,需要社会看待教师时的理性与包容,让教师成为有尊严、有获得感的职业。只有当老师不再做“连轴转的陀螺”,不再面对“压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才能轻装上阵,不缺席孩子们的成长,教育的温度才能真正传递下去。

记者手记: 尊师重教,该是365天都“放在心上”

整理240份教师问卷的过程中,86.25%的教师承受着轻微以上不同程度压力,12.5%的教师每日工作达13小时及以上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平凡人,是早上7点前到校迎接学生的班主任,是放弃午休批改作业的数学老师,是晚上11点还在回复家长信息的英语老师,是因为没陪孩子过节而偷偷掉泪的母亲、父亲。

如今的教师工作早已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行政事务的处理、各类评估的参与也成了日常,工作形态愈发趋向技术化与格式化。他们的压力,本质上是承担教学、管理、育人、沟通等多重职责的“责任无限化”与面临时间、精力、心理支持不足的“支撑有限化”的矛盾。要让教师真正“松绑”,需要的不只是学校和教师自身的突围,更需要全社会从“节日式祝福”到“日常化尊重”的观念转变。

有受访教师表示,“教师节收到家长和学生的祝福很开心,但更希望早点回家陪孩子吃饭。”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记者心里,比起仪式感,他们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关心、理解、尊重。“教师节送花,平时少打扰”也许出于礼貌,却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职业群体的身心安顿。尊师重教,不应是某天的“仪式感”,而该是365天都“放在心上”,是信任与托举,是家校沟通时多一句“麻烦了”,少一句指责;是学校给老师多一点休息时间,少一点非必要工作;是社会看待老师时多一份包容,少一点“完美苛刻要求”;是制度层面给老师多一份保障,让他们的付出有对等回报,让他们的诉求被听见,有渠道被回应。

当老师能安心教书,能带着轻松的心情走进课堂,孩子才能感受到更温暖的教育,这需要真正给足教师发展的“体面与底气”,而不是一朵花、一句问候、一个节日。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