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二季度全国就业景气度下滑,大学生“求稳”兼“下沉”

发布日期: 2025-08-05
来源网站:www.caixin.com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
关键词:就业, 大学生, 灵活就业, 就业景气, 稳就业, 行业, 城市, 极化, 财新, 市场
涉及行业:交通物流业, 服务业, 住宿/餐饮, 体育休闲/文化娱乐
涉及职业:蓝领受雇者, 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相关议题:失业, 灵活就业/零工经济/平台劳动, 就业, 青年失业

  • 二季度全国就业景气指数持续下降,部分北方城市和中等技能劳动者面临更大就业压力,35岁以上及女性群体的就业支持需求上升。
  • 行业间就业机会分化明显,高技术制造业和低门槛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强,中等技能劳动者被技术替代风险增加,部分人转向灵活就业或长期失业。
  • 大学生就业意向趋于“求稳”,选择国企和政府机关的比例上升,同时有更多毕业生选择三线及以下城市就业,缓解一线城市竞争压力。
  • 部分高校毕业生因就业难选择“慢就业”或灵活就业,部分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的比例较低。
  • 收入分配和工时制度限制了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专家建议通过缩短工时和提升服务价格等方式促进就业市场良性循环。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财新网】今年二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受假日旅游经济带动,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服务行业就业人数有所增长。但青年、农民工等部分重点群体以及部分行业就业压力有所增加。

近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主办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耿林分享了题为《2025年第二季度就业形势分析——基于智联招聘网络大数据》的主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他概括,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CIER指数环比、同比均呈下降态势;行业景气极化程度有所扩大,部分北方城市就业压力突出。

行业景气极化程度扩大

CIER指数为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公布的就业景气指数,是用来反映就业市场景气程度的指标。其计算方法是:CI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CIER指数以1为分水岭,指数大于1时,表明就业市场中劳动力需求多于市场劳动力供给,就业市场竞争趋于缓和,就业市场景气程度高,就业信心较高。

该指数从2011年一季度起发布,并于2022年四季度起停止对外发布具体数值,仅作为内参,供人社部、统计局、教育部等部门参考。今年以来,CIER指数已连续两个季度环比、同比下降。从二季度情况来看,不同行业的景气极化程度有所扩大。

报告显示,专业服务/咨询、娱乐/体育/休闲、中介服务等行业的就业景气度相对较高;电子技术/半导体、影视媒体、计算机软件等行业需求同比增幅显著。

智联招聘平台调研与业务数据同样监测到了行业景气度的分化。在会上,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指出,当前就业市场总体承压,但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表现亮眼:宠物服务、养老看护、算法工程、人形机器人等细分领域招聘需求与薪酬同步上扬。

中等技能群体失业风险增加

行业景气度分化带来了“就业极化”。58同城战略运营部负责人秦国红指出,从平台数据来看,“一高一低”仍然是吸纳就业的两大主力。

“一高”即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高技术、高附加值制造业,反映产业升级带来的就业扩容;“一低”主要是低门槛、灵活就业集中的生活服务业,反映城市化深化发展及高性价比服务供给不足带来的就业空间,即配行业(指即时配送行业)持续升温。

由产业转型、人口结构变化和技术升级等因素带来的“就业极化”,可能增加中等技能水平的劳动者、以及对技术进步的适应能力较差、年龄较大的劳动者的被替代风险。这一现象近年来已引起业内专家的关注。(详见财新报道《稳就业|当中年人遭遇“就业极化”,职业技能培训有用吗?》《中年失业者的焦虑》)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全国总工会理论与劳动关系智库专家王星指出,数字技术发展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技能极化”现象:需要高认知技能的工作和具有灵活性的低技能工作的就业需求增长速度最快,而处于中等技能水平的数字劳动者面临更大的就业岗位替代风险。

一部分未能更新技能的劳动者可能进入灵活就业渠道,或处于长期失业状态,收入水平下滑。秦国红反映,二季度,35岁以上人群与女性群体就业支持需求上升,平台也已启动相关项目作为应对。

除行业外,不同区域、城市和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之间,就业景气指数亦呈现分化。

报告显示,分区域看,长三角、珠三角二线城市CIER指数相对较高,部分北方城市就业压力突出。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微企业CIER指数依次递减;国有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需求同比下滑幅度较大,民营、股份制企业表现相对稳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毛宇飞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行业之间的极化程度上升,说明行业结构性矛盾有所增加,但区域、城市、企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有所缓解。

“从区域来看,中西部在政策引导下承接东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等区域协同发展,促进资源共享,缩小区域差距。此外,高铁网络、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压缩时空距离,使‘异地就业、就近安家’成为可能。”毛宇飞向财新解释区域、城市结构性矛盾缓解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求稳”与“下沉”并存

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和不稳定性,正重塑大学生群体的求职意向和就业状态。

互联网大厂光环消退,期待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央国企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比例也有所增多。李强表示,高校毕业生“求稳”心态凸显,国企偏好由2020年的36%升至2024年的49%。(详见财新报道《稳就业|互联网大厂辞退中年人,吓退年轻人?》《高分考生弃985名校,卷向考编考公对口院校|教育观察》)

在选择城市上,大学生们也开始务实“下沉”。李强透露,一线城市就业意愿降至29%,三线及以下城市升至22%。

由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版就业蓝皮书(下称“蓝皮书”)也显示,选择在地级及以下城市就业的本科生比例从2020届的56%升至2024届的63%,高职则从2020届的63%升至2024届的69%;同期在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就业的本科生比例合计从44%下降至37%,高职从37%降至31%。

高校毕业生等人才的“下沉”与多方面因素有关。毛宇飞对财新表示,一是一线城市岗位密集,但人才供给较多、竞争激烈,加之部分城市户籍捆绑教育、购房等福利,阻碍人才跨城市流动,而三四线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人才供给不足,竞争较小;二是“抢人大战”政策普惠化,多数城市取消落户限制,提供租房补贴、创业扶持等,降低跨城市就业门槛;三是很多高学历毕业生选择回三四线城市考公考编,促进了人才跨城市流动。

就业压力下,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转向“慢就业”“灵活就业”。蓝皮书指出,大学生群体灵活就业比例提升,超四分之一本科生“因就业难暂时读研”。部分人文社科类学科(法学、艺术学、经济学、文学)的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排名靠后。(详见财新报道《稳就业|报告提示大学生灵活就业、待就业比例提升,就业重心调整》)

展望“十五五”,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认为,高校毕业生供给压力将持续增大,AI对白领岗位影响的不确定性高,贸易摩擦及内需不足仍是就业市场面临的重大挑战。

针对如何破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质量,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苏中兴指出,随着工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扩大就业规模的关键还是在服务业。但是,当前的收入分配与工时制度抑制了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潜力。他认为,可以通过适当缩短法定工时、提升服务价格、改革收入分配等手段来形成“产出——分配——消费——就业”的良性循环。

曾湘泉总结时强调,短期形势分析需与长期问题研究并重,呼吁关注深层次制度障碍,并建议加强跨学科研究,推动统计数据在保密前提下服务于学术研究,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就业市场重大紧迫问题的政策建议,从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