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挤下“独木桥”的学生,能在职校得到什么?

发布日期: 2023-09-20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分析或评论
关键词:职业教育, 学生, 学院, 学校, 盲人, 老师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贵州省

相关议题:职业教育, 职业培训, 残疾劳动者

  • 盛华职业学院是一所由台湾企业家和教育精英创办的民办高职院校,吸引了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校企孪生模式培养学生,让他们能够进入顶尖企业工作。
  • 盛华学院的创办人认为教育应当是公益,他们打破学校和企业的边界,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将真实的商业项目引入教学中。
  • 盛华学院开设了盲人学院,为盲生提供高等职业教育,帮助他们开拓更多的职业渠道,例如呼叫中心的话务员培养。
  • 威海职业职院创办了“会计工厂”,通过实际经营超市、打印店等业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会计技能。
  • 学校教改注重实训教学,避免仅以模拟为主,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培养风险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新刊出炉!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职业教育没有成为兜底的箩筐,在那里,有价值的实践仍然在发生,给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机会——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好的职业教育”。

「好的职业教育」

主笔|张从志

今年是我们报道职业教育的第四个年头,算上这一期杂志,我们已经连续三次用了“好的职业教育”作为封面标题。有时候,这个题目会给我们这些报道者带来一些困扰——经常有人会发问:你们认为到底什么是好的职业教育?你们报道的这些学校,就一定是好学校吗?

这些问题,我们通常很难给出一个周全的回答。尽管我们心中多少都有些自己的价值取向,但对于教育这件事情,什么是好的,我们不敢轻易去定义。不过,有一点我们确信的是,职业教育纵使有一些缺点与弊端,但其中也定有愿意做事的人。而当我们这样反反复复去谈论“好的职业教育”时,与其说是在提供解释,不如说是在表达期望——我们希望在职业教育里,出现越来越多这种愿意做事的人。

这几年,我们揭示“好的职业教育”这个主题的主要方式,就是到学校去,和老师、学生还有办学者进行交流,努力理解他们的处境与渴求。我们去的职业学校里有中职高职,有公办民办,有的在一线城市,有的在中西部的二、三线城市。如果非要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它们至少都有所探索,得到过一些对推进职业教育可能会很有帮助的经验。

贵州大山里的盛华职业学院是一所特别的职业学校(蔡小川 摄)

今年开学季,我们继续出发。我去了建在黔南州大山里的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简称盛华学院)。这是一所由台湾企业家和一群教育精英联手创办的民办高职院校,历史并不悠久,从2011年9月成立至今刚好12年。但这12年里,这所学校吸引了诸多外界目光,经常有领导和名人来访,每年都有数十位来自海内外顶尖大学和企业的志愿者常驻学校服务。它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村的贫困家庭,很多人高考只有两三百分,但毕业后却可以进入顶尖的企业工作。很多教育研究者都认为,这是一所很特别的学校。

但我们在采访中也发现,在学校周边一些地方——即便它们在地理上和学校近在咫尺——依然有很多家长和老师把这所学校当成一所差学校。他们经常告诫孩子们,要是不努力,考不上本科,就要去上“百鸟河大学”(盛华学院所在的地方叫百鸟河)。可见,一种关于教育的等级观念,在很多地方依然根深蒂固。

可以说,就是在这种客观的环境里,盛华学院开始了大胆的教育创新。他们打造出了一套校企孪生的模式:学校和企业像“双胞胎”一样,产教深度融合,把真实的商业项目引入到教学中,“上课就是上班,老师就是经理,业绩就是成绩。”在黔南的大山中,很多学生在老师的带领着一起做着来自北上广深一线互联网公司的项目,毕业后也得以进入行业头部的企业工作。

今年9月开学季,盛华学院招收了1300多名学生,其中大多数都来自西南山区的农村(蔡小川 摄)

“‘产教融合’和‘双师型教师’已经是所有今天的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一句口头禅了。但是我们没有看到成功的案例。公办学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 民办学校几乎单一地忙着追求利润去了。”盛华学院的创办人之一、执行校长孙伟说,他们相信,教育本就应当是公益。当他们把学校和企业的边界打破后,形成制度约束的基石也来源于这种信念。

在盛华学院,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盲人学生。盛华学院建校之初就开办了盲人学院,是当时整个西南地区唯一招收盲生的高校,也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开展盲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民办院校。但是,这所学校没有为这些盲生建过一条盲道。

盲人学院的院长饶舞林从事了23年特殊教育,退休后来的盛华学院。“我们很多地方凡是组织盲人去参加什么活动,都是要求一比一的陪护。如果我要找你来开会,相当于要给两个人报销,凭空就增加一倍的费用,而且安排起来很麻烦。”饶舞林说,有时候,这些安排其实是健全人出于自己对盲人的想象,觉得他们很多事情做不好。她当年到盛华学院后,学校领导也问她,招这么多盲人学生进来,要不要修盲道。她的建议是,不修。“我说那盲道是修给健全人看的,这个学校就这么巴掌大一点地方,我们的盲人学生来了,最多不超过一个星期,就全部熟悉了。如果他连这点能力都没有,他就不要来读大学了。”

盲人学院的新生来报到,他们要在一两周内熟悉这座校园(蔡小川 摄)

在国内,相比健全人,盲人群体的教育之路更不好走。很多孩子只能在视力勉强残存的时候去普通学校跟着读几年,等视力一步步下滑,最后辍学。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把孩子送去盲校,进入特殊教育系统,然后学按摩,中专毕业后进入按摩行业。读大学,对很多人来说是奢望。盛华学院希望打破这种现状,给盲生开拓更多的职业渠道,所以盲人学院第一届开设的专业是中英文电子文秘专业,主要是给呼叫中心培养话务员。但是,盲人去当话务员仍然存在种种限制,中英文电子文秘专业办了两年就无法再坚持了。

为了让盲人学院继续办下去,他们又回过头开设了康复治疗专业(针灸推拿)方向,十多年来已经帮助500多名盲生实现了就业。在盲人学院的基础上,学校还为一群热爱音乐的学生创办了盲人音乐学院,这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学院,总共就十几个人,招生难,招老师也难,就业更难。但这条路,从2016年到现在,他们依然在坚持。

在山东威海职业职院(简称威海职院),记者黄子懿走进了一所更像个自成一体的小市场的学校。酒店是学校开的,超市是师生办的,打印店是学生运营的,就连售卖的西点与葡萄酒也是学生亲自做的。他们的焊接基地和会计工厂,还跑到外面接起了大订单,把产品和服务推向了全国,甚至海外。

智能焊接专业的学生正在加班加点做援建项目,他们在专业学习中涉及机器人焊接(孙铭楷 摄)

丁小华是经贸学院统计与会计核算专业的带头人,也是“会计工厂”的创办人。她说,全国很多高等院校中,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普遍以模拟为主,即模拟一个企业项目让学生做账。“弄一俩月做完,你会发现学生没有任何提升。因为他知道模拟是假的,错了就错了,没有风险意识。”很多老师虽然是学会计的,但遇到亲戚问起怎么记账报税,也会发怵。在学校教改的背景下,丁小华亲自“下海”,放下身段去跑了很多企业,找了专业会计拜师学艺,终于接到了真实的市场订单,带着一帮老师和学生开起了“会计工厂”,如今服务过的企业已经超过500家。

校园里的一切资源都是育人资源,把每一个专业当作一个小微企业去办,这是威海职院的方法论。为此,他们把很多教室的墙砸掉,改造成了开放的实训室,学生上完课就能上手实操。为了适应这种改变,教职工的收入、职称体系也推倒重来,进行了艰难的改革,甚至有教授被直接降级成副教授,而一些原本边缘的老师则成了顶梁柱。教师的大锅饭就此打破。在威海职院,如今不同老师的收入差距拉开很大,高的老师每年奖金就能分到5-6万元,而低的只有数千元。不同的老师可以去搞培训、搞竞赛或者搞科研等等,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会计工厂内,卓越工匠班的学生正在研究一组账目(孙铭楷 摄)

记者吴淑斌在浙江义乌采访的义乌工商职院,在职教领域无疑是一所明星学校。前些年,网络上经常流传着在这所学校“骑着自行车进校园,开着宝马车毕业”的故事。在淘宝时代,它被誉为电商的“黄埔军校”,不少学生靠开网店致富。前几年直播爆发的时候,它又踩到点上,在很多人还不知道直播为何物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培养带货主播。可以说,在培养学生当老板这件事情上,这所靠近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职校费了各种心思——他们给学生开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工商税务、财务管理的课,请企业家来做讲座,甚至试行过学分替代制度——学生的淘宝店铺达到一定级别并得到认定后,就可以代替非核心课程的学分。有人质疑老校长是不是掉进钱眼里了,开了个“老板专业”。他说,自己的学生都忙起来了,精神面貌和以前不一样了,这还不够吗?

外语外贸学院的学生正在TikTok直播间做英文直播

在这些学校的采访里,我们也发现,教育创新面临着风险,也必然会有阻力。这种阻力有时候来自外部,比如产业环境的波动、灵活的办学方式和固化的体制机制的冲突,比如舆论对校企跨越边界的合作存在警惕和质疑;有的阻力则来自内部,比如让学生去参与项目会遭到一部分人的抵触,或者是师资队伍适应不了高度竞争化的工作环境。有些问题是他们能解决的,有些问题,则需要继续寻找共识。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对这些学校的报道并非是给学生填志愿或择校提供某种指导,也并非鼓吹职业教育尽善尽美,大家应该都去报考。通过中考、高考,走普通教育这条道路,仍然是我们绝大部分人所向往的,但现实是并非人人可以挤上去。相当一部分人,准确地说有接近一半的孩子,会从这条独木桥上被挤下来。普通教育如果成为社会的单一通道,对于那些因为出身贫困、不适应课堂教学、身体有残障等各种先天或后天因素而被甩出来的人,将是一种不公。

职业教育没有成为兜底的箩筐,在那里,有价值的实践仍然在发生,给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机会——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好的职业教育”。

2009年,创业学院刚刚成立不久,“创业班”的学生们正在打包货物

(感谢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职教创新中心刁文等老师在采写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

「好的职业教育」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本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好的职业教育(张从志)

贵州盛华学院:从“真实”中寻找力量(张从志)

威海职业学院:大校园里的小市场(黄子懿)

义乌工商职院:培养创业者(吴淑斌)

创业实战:学生们的故事(吴淑斌)

市场分析:个税起征点应该上调吗?(谢九)

| 社会 |

时事:“北卡枪击”中的被害导师:优秀、体面与危机(余物非 李晓洁)

调查:海上追凶:一个海边小镇的命案背后(李晓洁)

专访:《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的热点问题(夏杰艺)

艺术:画画的金宇澄(薛芃)

文史:杨昌霖:编校颇见实心(卜键)

邢海洋:大卖场不敌小市集

袁越:置之死地而后生

张斌:从打扑克中,学会治理足球俱乐部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点击下方图片

开通数字刊会员月卡解锁本期👇

本周新刊

「好的职业教育」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纸刊!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