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建筑工人大缺口是怎样形成的(全文)

发布日期: 2022-09-11
来源网站:telegra.ph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建筑工人, 建筑工, 自有工人, 机器人, 施工, 工地, 建筑, 建筑业
涉及行业:建筑业
涉及职业:蓝领受雇者
地点:

相关议题:就业, 工作时间, 退休, 中高龄劳动者, 派遣劳动/外包工作

  • 中国建筑工人超过5000万,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但大部分缺乏劳动保障,没有社保,不存在退休,社会地位低下。
  • 年龄超过50岁的大龄农民工占比达27.3%,青年民工占比不断下降,工地留不住年轻人,行业后继乏人。
  • 国家鼓励大型建筑企业招收自有建筑工人,提高建筑工人待遇,吸引年轻人加入,但自有建筑工人用工成本高,难以大规模推广。
  • 劳务公司外包成为全行业普遍现象,建筑工人缺乏劳动保障、工作不稳定、生活环境差、工作时间长成为常态,这有损社会公平,也侵蚀了建筑行业的根基。
  • 建筑业传统作业模式并没有大变化,工人只从事建筑工程的某一部分工作,工作一旦结束,建筑工人要转移到另一个工地,才能保证有事。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中国建筑工人超过5000万,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他们是改革开放的结果——联产承包制度普及后,农村向城市释放出大量劳动力;他们也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工程基建一直是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国家统计局披露,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达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比高达7%。

然而这个群体却一直游走在城镇化边缘。数十年来,包工制在建筑业大行其道,大部分建筑工人缺乏劳动保障,运气不好的还要拼死讨薪;他们没有社保,不存在退休,社会地位低下,公众仍然习惯把他们叫作“农民工”。

“一提到是干建筑的,女生都不想见面。”来自湖北黄冈的周鹏说。他辗转珠三角多个工地,每个地方干三个月,再由包工头派车送去另一个工地。来自河南信阳的张晨负责测量放线,要24小时待命。“有的工地方圆十几公里没有人,手机信号不稳定,连游戏也玩不了。”张晨说。他的老乡吴浩是水电工,工地上年纪轻的也比他年长十岁,连个可以聊天的人都找不到。三个人都是“90后”,现在分别在电商、外卖和空调安装行业工作。

工地留不住年轻人。国家统计局2022年4月29日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年龄超过50岁的大龄农民工占比达27.3%,首次成为所有年龄段农民工中数量占比最高的群体。

大龄民工占比在2017年首次突破20%,此后多年一直保持增长。而年龄在21岁到30岁之间的青年民工占比在不断下降。2021年,青年民工占比跌至19.6%,首次跌破20%。

陕西建工( 600248.SH )是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企业。2021年该公司用工人数为35万,其中年龄超过50岁的占36%。在东部,江苏南通是中国建筑之乡,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南通四建”)2021年雇佣的建筑工人,有接近一半年龄超过50岁。

近年,多地发文要求建筑工地清退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农民工。这意味着,当前建筑工人主力群体将在未来十年陆续离开工地,行业后继乏人。

作为应对措施之一,现在国家鼓励大型建筑企业招收自有建筑工人,提高建筑工人待遇,吸引年轻人加入,但自有建筑工人用工成本高,难以大规模推广。南通大学一份调研报告预测,如果建筑行业不进行技术变革,劳动力供给总量将不断下降,劳动力需求总量将逐年递增,供需缺口将由2019年的141万人增加到2030年的151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4.82%。

在发达国家,为了满足用工需求,建筑行业使用外籍劳工是普遍现象,例如墨西哥人在美国。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陈敏长期研究建筑工人群体,她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输入并不符合国情,根本上要靠调整施工模式、推动行业升级等方式改造建筑业,降低人力需求。

2022年1月19日,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下称《发展规划》),鼓励建筑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核心技术工人队伍,来源包括培育自有建筑工人、吸纳职业院校毕业生等。区别于传统劳务工,自有建筑工人是企业的正式职工,双方签订劳动合同,企业要给工人缴纳社保,按月发放工资。

一些地方政府决定用公建项目试水。4月18日,重庆市住建委发布《培育新时代建筑企业自有工人队伍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在部分政府投资或主导的建筑工程项目,政府认定的技术复杂项目,以及轨道交通、道路、桥梁、隧道工程项目展开试点,项目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必须采用自有工人施工。

在这些项目上,企业自有工人人数在试点第一、第二、第三年应分别达到施工现场总人数的10%、30%、70%以上。南通四建人力资源总经理荣斌告诉财新,重庆不是个例,目前公建项目普遍要求建筑企业使用自有工人施工。

1984年之前,各级国有建筑企业几乎都使用自有建筑工人,这些工人与当时的钢铁厂、化工厂职工无异。大量招收自有工人导致建筑企业规模臃肿,经营举步维艰。

198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暂行规定》提出,除必需的技术骨干,国有建筑企业原则上不再招收固定职工。

政府希望通过上述改革帮助国有建筑企业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轻装上阵,但这也导致建筑企业管理层和劳务层分离。民营企业涌入后,劳务层完全外包更是成为全行业普遍现象。彼时,中国正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地区释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迅速以包工队的形式填补了建筑企业用工缺口。

包工队多如牛毛。大型建筑企业中标工程项目后,将建设项目分包给专业承包单位,专业承包单位再分包给劳务公司,劳务公司最后再分包给包工队。

包工队能大行其道,自有其合理性。建筑施工存在周期性,还会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建筑工人的工作量并非恒定。在包工制下,建筑工人工资通常按日计算,有活儿才有工资,建筑企业不需要“养工人”,这能最大限度发挥建筑业生产弹性,降低用工成本。

老一辈洗脚上田的工人缺乏学历和更多技能,可供选择的职业并不多,跟随包工头外出务工是摆脱贫困的出路之一,而且工地包吃包住、温饱不愁,诸多不如意尚可忍耐。第一批人赚到钱,在农村老家盖起楼房,刺激一批又一批人打起铺盖卷儿进入工地,形成建筑劳动力供给高潮,中国城镇化得以大步迈进。

与当年相比,当前形势已经逆转,全社会行业形态更加丰富,教育也更加普及,年轻一代有了更多选择。即便没有读过大学,他们也倾向于从事快递、外卖等相对自由的工作。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分流到服务业,建筑业如不进行用工制度改革,提高建筑工人待遇,将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

一些行业人士还认为,包工队位于建筑产业链末端,工程项目层层分包,利润逐层摊薄。包工头要保证利润,就要压缩成本。建筑工人缺乏劳动保障、工作不稳定、生活环境差、工作时间长成为常态,这有损社会公平,也侵蚀了建筑行业的根基。

建筑业传统作业模式并没有大变化。工人只从事建筑工程的某一部分工作,例如模板支护、基槽开挖、脚手架搭建等,通常只需要数月就可以完成。工作一旦结束,建筑工人要转移到另一个工地,才能保证有事可做,流动性极强。

建筑企业要招收自有工人,必然追求工人工作量饱满,这需要建筑企业规模足够庞大,且旗下工程项目众多。一名建筑劳务公司负责人认为,即使大型建筑央企,旗下项目也无法保证大量自有工人常年工作量饱和。

建筑企业还要考虑用工成本。建筑施工不确定性高,例如,一项工程原定工期为一个月,但因排班、天气等原因,三个月都无法完成,其间都要给自有工人发工资、缴社保,这会大大增加企业用工成本。

即使是大型建筑企业,吸纳自有工人的规模也相当有限。“我们也只能提供一部分岗位来招收自有工人。”陕西华山劳务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山劳务”)总经理陈宝斌对财新说。华山劳务是陕西建工控股的劳务企业。

传统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撼动,通过用工制度改革,增加劳动力供给作用有限。此外,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本身在不断减少。“未来缺口越来越明显,建筑行业只能往工业化程度高的方向发展。”招商证券建筑和钢铁行业研究团队负责人对财新说。

装配式建筑可以降低建筑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国家主推的方向。传统建筑模式采用现浇工艺,构件在施工现场用混凝土浇筑而成,这需要大量现场施工人员。装配式建筑相当于把建筑业搬进工厂,建筑构件预先在工厂生产,工地现场施工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将预制构件拼装起来即可。

南通装配式建筑与智能结构研究院院长宫海举例称,如果一个建筑项目采用传统现浇工艺需要100个工人现场施工,采用装配式建筑可能只需要60个工人,其中40人在工厂流水线生产预制构件,20人在现场施工。

将建筑业转换成制造业,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力需求,还可以吸引年轻人进厂。“在装配式建筑预制工厂上班,可以朝九晚五,不像建筑工地条件那么艰苦,很多年轻人是愿意进来的。”宫海对财新说。

住建部希望尽快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比。据住建部及部属媒体披露,2019年、2020年、2021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分别为13.4%、20.5%、24.5%。《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比要达到30%以上。2021年初至今,已经有多个省份陆续发文设定“十四五”期间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标。

地方政府开始花式推广装配式建筑。为提高开发商使用装配式建筑的积极性。5月10日,山东省住建厅发文提出,同意将购买装配式建筑预制件资金计入工程建设投资,开发商投资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25%以上,且工程基础部分完工,就可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

商品房销售前必须先取得预售证,开发商通常希望尽快拿证、尽早卖房,加速周转意味着减轻资金压力。招商证券建筑和钢铁行业研究团队负责人认为,上述规定对开发商构成一定吸引力。

一些地方政府在销售端入手进行推广。5月13日,广东省中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规定,职工如果申请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装配式建筑商品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可享受20%上浮优惠。居民购房通常会使用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两部分,公积金贷款的利率比商业贷款低,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商业贷款额度就会相应降低,购房者就可以少付利息,降低成本。

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以政府引导为主。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装配式建筑发展正式起步。2018年,住建部又发布《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下称《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明确了装配式建筑的定义,是装配式建筑行业最重要的一部标准,也是政府在行业的“指挥棒”。

业内人士指出,政府推广装配式建筑,是因为看到了劳动力枯竭风险,而一项新技术能否加快普及主要取决于市场能否接受。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时间短、技术并不成熟,在统筹规划和方案设计方面还比较薄弱,构件生产水平参差不齐,企业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比例较低,多种因素导致装配式建筑成本居高不下。“一般每平方米比传统建筑贵100元至300元,总成本比传统建筑高5%至15%。”宫海对财新说。

部分建设方实际上对装配式建筑并不热衷,他们采用装配式或是为了满足政府要求,或是为获得政策优惠,这导致行业发展流于形式,缺乏内在技术革新动力。“一些关键的施工技术,多年来一直缺乏改进。”宫海说。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预制构件要牢固连接,才能保证建筑结构安全。目前连接普遍依靠灌浆套筒。套筒一般由球墨铸铁或优质碳素结构钢铸造而成,大多为圆柱形或纺锤形,预制件上的钢筋插入套筒,再用特制灌浆黏合。

灌浆套筒是施工难点。国内城市中,上海较早推广装配式建筑。即便是在这里,灌浆套筒施工质量也不稳定。2022年2月底,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印发文件,将灌浆套筒施工问题列为建筑工程质量整治重点。

此外,装配式建筑施工人员需要接受培训。业内人士称,传统建筑工人还是习惯老办法,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施工效率低下,且质量难以保证。

“一项技术能够真正有生命力,首先是要让人看到经济效益,其次是推动更高的生产效率,装配式建筑目前在这两方面可能都没有达到要求。”宫海对财新说。令人担心的是,新型建筑施工方式还未发展成熟,建筑工人却在不断离开工地,留给建筑业的时间并不多。

装配式建筑可以将部分岗位转移到工厂,施工现场仍然离不开工人。住建部认为,现场环节人工替代要向智能化要方案。《发展规划》提出要以测量、材料配送、钢筋加工、混凝土浇筑、构部件安装、楼面墙面装饰装修等现场施工环节为重点,加快建筑机器人研发应用。

碧桂园( 02007.HK )有自己的房建项目,还有设计、施工全套产业链,多种因素推动碧桂园“自己先干起来”。2018年,碧桂园成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博智林”),聚焦建筑机器人研发,宣称“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截至2022年7月底,博智林已有30余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

广东博嘉拓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博嘉拓”)副总经理段瀚告诉财新,建筑机器人已经在实际应用中验证了能力。博嘉拓是博智林孵化的施工总承包单位,也是博智林的推广应用平台。“传统人工作业,工人要领受任务,每个人理解能力、手法,包括当天心情不一样,干出来的活也就不一样。”段瀚说,机器人可以直接将设计语言转换为生产语言,施工质量一致性高,它没有情绪,除非充电,也不需要休息。如果成体系应用,机器人还可以节省成本。“我们保证把分部分项工程做好,报价还可以比传统方式下浮几个百分点。”段瀚说。

在世界范围内,日本是最早应用建筑机器人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企业开发出了用于室内装配和喷涂防火涂料的机器人。20世纪80年代,日本建筑业在泡沫经济刺激下蓬勃发展,劳动力短缺加剧,机器人加速推广。

相关过程并不顺利。剑桥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Construction Robots: Elementary Technologies and Single-Task Construction Robots》一书介绍了日本建筑机器人的发展历史。该书称,在大多数情况下,单一工序任务建筑机器人(Single-task construction robots)没有与其他施工工序融合,在机器人作业区域内,人类工人难以并行施工作业。此外,建筑机器人任务设置、现场运输和调试耗费时间,建筑工人也缺乏操作技能,使用建筑机器人提高的生产力被抵消。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建筑业回归常态,建筑机器人使用大幅减少。

日本没有因此放弃建筑机器人研发。2017年,清水公司(Shimizu Corporation)开发出“智能工地系统”,以建筑信息模型为核心,实现不同类型机器人协同作业。例如,当操作人员选择要运输建筑材料时,只要在平板电脑上输入目的地,机器人就可以与电梯通讯,乘坐电梯将物资运送到指定地点。

清水公司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建筑机器人推广应用的先锋。2018年11月,清水公司将建筑机器人投入到新大阪一家高层酒店的施工现场。清水公司称,未来目标是利用机器人减少70%的人类劳动力。

碧桂园内部人士称,公司决定开辟机器人业务之前,公司董事长杨国强“去国外跑了一圈”。博智林创立后便提出要做“智能建造体系”,主张设计、施工和管理都要革新观念。

这意味着传统施工模式大调整。以工地为例,机器人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感知外界环境,要求建筑构件以及作业现场标准化,但传统工地常见随意堆放的工具、材料,地面多一根随手丢弃的木条,都可能让机器人停工待机。碧桂园搭建了一套适用于机器人的施工管理体系,体系内的工序全部由机器人完成,人机互不交叉,各干各的活。

体系化应用还要搭建一个软件中枢,把仓储、调度、空间等数据化,测量、运输、施工、清扫等不同类别机器人可以多机联动、相互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出现了“机器人技师”新工种。他们负责操作、维修,主要来自大中专院校和制造业工厂,一些传统建筑工人也成功转型。“有的工人学得很快,一个人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操作多台机器,以后操作会更加智能化,利用手机终端直接联动机器。”段瀚说。

2022年6月,碧桂园成立科技建筑集团。博嘉拓划归到科技建筑集团统一管理,与碧桂园旗下三家传统建筑公司并列,成为一支机器人施工新军。

不过,用机器人重塑建筑行业绝非易事。施工场景复杂多变,“机器工友”面对的环境不像工厂流水线那样确定。它们不仅要执行施工动作,还需要自主行走,复合技术壁垒高。机器人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博智林还在努力跑通商业模式。

最大的阻碍来自建筑行业内部。机器人推广应用会打破原有利益格局,招致传统势力抵制。业内人士告诉财新,施工数据化改造会促进材料消耗透明化,而传统模式中,例如钢筋加工环节,钢筋损耗、废料处理都存在大量灰色空间。“到底用不用建筑机器人,传统建筑企业考虑会比较多,我们很难介入。”一名建筑机器人企业管理人员说。

“在房屋建筑领域推广建筑机器人应用很困难,我认识的项目经理几乎都排斥建筑机器人。”长沙逆动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逆动科技”)CEO王龙对财新说。逆动科技是一家初创建筑机器人企业。

部分初创企业将建筑机器人应用聚焦到车站、学校、体育馆等公建项目。公建项目不像住宅,没有众多隔间,也不追求个性化,富含大面积连续作业场景,有利于机器人发挥效率。但公建项目体量远不及房建项目,业务扩展受限。

未来劳动力紧缺几成定局,但现阶段还有回旋余地。人力成本尚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机器人应用还在初期阶段,建筑机器人企业需静待行业拐点。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