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坏习惯’,我进工厂戒不掉,孩子也染上”

发布日期: 2025-08-30
来源网站:www.163.com
作者:观察者网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工友们, 打工人, 工厂, 公子, 父亲, 机台, 生活
涉及行业:制造业
涉及职业:蓝领受雇者
地点:

相关议题:压迫行为, 技术变革与自动化, 工资报酬, 肮脏或危险的工作环境, 工人隐私(劳动监控), 工作时间

  • 张赛16岁初中毕业后进入工厂打工,长期从事流水线等体力劳动,工作环境噪音大、粉尘多,劳动强度高,工人易被同化为“机器”,但他通过阅读和写作寻求精神出口。
  • 工厂薪酬制度经历了从计时制到计件制、超产奖等变化,工人完成规定产量后可提前下班,激励了生产积极性,但也加剧了劳动强度和产量压力。
  • 工厂智能化升级后,机器操作简化,工人劳动强度有所降低,但仍需长时间监控和操作,工人利用间隙时间发展个人兴趣以对抗工作单调。
  • 工人之间缺乏深度交流,许多人对采访、表达自我持回避态度,工人群体的真实生活和精神需求常被忽视。
  • 张赛通过记录和写作工友故事,试图让外界关注工人、外卖员等劳动者的处境,表达了工人群体对改变和自我提升的渴望。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文/观察者网 王一 编辑/冯雪】

说起工人,很多人会想起充斥着巨大轰鸣声的工厂里,带着一次性帽子和口罩看不清脸的人,他们在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操作,机械而麻木。但其实工厂之外,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嗔痴,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努力生活着。

2003年,16岁刚初中毕业的张赛脚底踩着家里给的100块钱从河南去福建打工。小时候,张赛经常因爱看书与父亲起争执,他期望能在人来人往的工厂里找到哪怕一个懂他的人,然而收到的只是工友们对着他捂嘴哈哈笑。

一度怀疑自己“不正常”的张赛有段时间真的戒掉了看书的习惯,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喝酒聊天,谈恋爱,打游戏……

当过工人、卖过早餐、做过保安、送过快递、跑过外卖的张赛因为疫情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温情的连接。2021年底重回工厂后,他发现曾经以为千人一面的工友们同样也有着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在“无声反抗,无声生活”。这也让他意识到,其实自己读书、写点东西的习惯也是一种对麻木而重复生活的反抗。

“工厂赠我以噪音、灰尘、劳累,我还之以走神、记录、冷眼。”今年8月,张赛根据他和工友的故事写就的非虚构作品《在工厂梦不到工厂》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单读联合发行,观察者网与这位被读者称为“流水线上的哲学家”的前工人、现外卖员聊了聊。

对话期间,张赛真诚而谦逊。他说,最开始阅读与写作于他而言是“一把利剑”,一个帮他逃离乏味工作的武器,但后来,这些习惯成了气喘吁吁生活中能让他停歇、喘口气的“拐杖”。现在,不仅张赛没有戒掉爱看书的“坏习惯”,就连他的孩子们也跟着他一起手不释卷。

张赛 本人提供

16岁初中毕业后,父亲对他说“从此你算一个劳动力了”

2003年8月,初中毕业的张赛踩着脚底袜子里家里给的100块钱坐上南下打工的火车。走之前,父亲为他授予“成年男子”的身份——“从此你算一个劳动力了”。

父亲还向张赛传授他当年第一次从河南县城坐直达班车去广东打工的经验。那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打工人,张赛的父亲穿着他母亲专门缝制的带口袋的内裤,针线把钱缝死在口袋里,南下打工。他叮嘱张赛,车上什么人都有,肯定有扒手,一定要时刻盯紧钱。

就这样,只买到站票的张赛坐上人挤到不敢抬脚的火车,一路站到了福建省泉州市代管的县级市晋江。

张赛的哥哥也在这里打工,工作地点是一个“危险”的树脂厂,哥哥劝说张赛去楼上的卫生巾厂,因为那儿“工资高,活儿又轻松”。

“机器的轰鸣使我一下子失聪,但几十秒后我恢复了听力并开始适应。”刚上半天班,张赛就被指派去生产车间当学徒。机器的噪声大到让人失聪、木浆被粉碎化作灰尘飞入未佩戴口罩的鼻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张赛的任务是更换塑料袋。

即使开机台又吵又脏,即使第一天上班就被组长指着鼻子骂“滚”,但张赛说他没有任何抵触情绪,只是在心里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照片由张赛提供

从2003年到2006年,张赛三年没离开这家卫生巾厂,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晋江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坐落在菲律宾华侨陈永栽以其父母名义捐建的“陈延奎图书楼”里,距离张赛工作的工厂5.1公里,但张赛时不时就往那儿跑,经常去看书。当时没有暂住证会被罚款,张赛的哥哥告诫他没事别出去,可爱读书的张赛抵制不了这样的诱惑。

有一次,张赛带了本《羊脂球》进车间,想着机器出故障维修的间隙可以瞄两页,却被女同事捂嘴哈哈笑,到处向别人宣传。当时张赛以为女同事是在嘲笑他是个书呆子,后来才明白,她以为张赛在看小黄书《羊之球》。

从小到大,张赛都没碰上过爱读书的人,他原本期望偌大的工厂里总会有几个爱读书的人,幻想遇到属于自己的林徽因和陆小曼。但现实是,打了18年工,他连一个爱书的女工也没碰见。

在第一家工厂工作的三年里,张赛和同事只是同事,他不爱说话、不喜欢出去玩,每天就自己看看书、写写日记,以沉默面对工友。

读书,一个想改但没改掉的“坏习惯”

爱看书也是张赛父亲最烦恼儿子的一点。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在南方打工,因此张赛关于父亲的记忆不多。只记得有一年过年,父亲带回一台电视,当所有人跑来他家抢着看《杨家将》导致院墙倒塌时,张赛看着放电视的三层柜最下层关着的书,心墙倒塌了。

张赛说,这一点让他爸挺看不惯的,他不理解儿子为什么要看教科书之外的书,他说“你考试的时候考《红楼梦》吗?没考的话你看它干嘛”。所以小时候,张赛只能趁父亲不在的时候偷偷地看书。

就连工作后,父亲也会时不时打电话来,叮嘱张赛“少看点书,少写点东西,下了班再多睡点觉”。

但其实,儿子“闲不住”的特质是受到了父亲不言之教的影响。张赛用“爱折腾”来形容他父亲,说他虽然后来落下残疾,但一直在“搞事情”,种地种不动了就去搞养殖业,“但很可惜都不怎么赚钱”。

现在,多了父亲这样一重身份的张赛,想为孩子们做更多,为他们构建一个强大的精神之路。每晚8点半,远在南方打工的张赛会给孩子们打视频讲故事,后来发现这样他们会想玩手机,遂改成打语音。

照片由张赛提供

从“守株待兔”“坐井观天”的成语故事,到附有背诵任务的《孟子》《论语》,到富兰克林“捉电”,后来发展成改编《续搜神记》里的故事,最终变为讲完故事后父与子的聊天。第164个故事讲的是王小波名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孩子们问张赛“王小波是你的老师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

张赛说,现在孩子们会很自然地就拿起一本读,甚至是像《理想国》《乌托邦》这样的哲学书,尽管看不懂,但他们也会拿着坐在那儿有模有样地看。就像张赛小时候,他读《红楼梦》也读不懂,但就是拿着看。

曾经,张赛也想过“要改掉看书的坏习惯”。他觉得,自己每天面对工友默默无言,却把青春献给图书馆,23岁了还没有谈过恋爱,28岁还没有结婚,这样不好。

遇到老婆时,张赛已经有段时间没看书了,“已经学会变成一个正常人”,但时不时还是想阅读,他担心老婆没有办法接受一个“爱看书、脑子里有很多与别人不太一样想法”的伴侣。

“一个工人决定去做更多:打工人采访打工人”

有一段时间,张赛过上了“和周围人一样的生活”,就是那种用孔子的话来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每天上班下班,喝酒聊天,谈恋爱,打游戏……他坦言,这样的生活他完全看不上,觉得自己终于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样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

照片由张赛提供

转折点发生在疫情期间。当时张赛在武汉送外卖,他发现顾客们对外卖员突然变得感激涕零,无论是当面打交道时的语气,还是交易完成后的留言与打赏,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顾客们对他们的感激。

“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这么重要,原来我们这些平时跑外卖的也有这么重要的一面,我们真的是在维持这个城市的正常运转。”张赛说,正因如此,他意识到自己和同事之间的连接,才开始特意关注周围的人,关注他的同事、领导和客户,然后又很自然地重新开始读书、重新开始写东西、写周围的人。

后来,张赛在送外卖途中发生意外摔断了腿,又回到工厂打工。看着每天面对机器、被同化成机器的工友们,这次他决定主动与他们沟通,做一个采访计划,通过采访与工友们对话、深度沟通,走进他们的视角,讲述他们的故事。

一开始,张赛就为采访计划定好了题目“一个工人决定去做更多:打工人采访打工人”。他在本子上写下15个名字,有工友也有亲戚,且都拥有在工厂打工的经历。

“结果基本上就失败了。”张赛说他想采访15个人,最终就采成了3个,有人本来聊得好好的,在他透露想采访后就突然直接不回地失联;有人答应了,采访途中却总是被其他事打断,最终不了了之;大部分人用“没空”直接拒绝,其中有一个人甚至直接删好友。

张赛说:“他们可能觉得我疯了,我瞎猜的,他们可能觉得我有病。”

比如他第二个联系的阿宝。她是张赛刚开始打工时认识的一位姐姐,当时张赛是机台工,她是包装工。但阿宝性格开朗,也会利用下班的时间去上夜校、学电脑,后来她离开卫生巾厂去应聘文员,以初中学历一步步进入管理层,晋升为高级管理人员。

离开工厂后,两人断断续续还有联系,张赛感觉阿宝对她印象挺好的,因为“我把我喜欢看书这点隐藏得挺好的”。但这种关系,在张赛找理由打招呼时,阿宝秒回,而当张赛把在手机上改改写写好几遍的采访邀约发出去后,阿宝再也没有回复。张赛因此消沉了好几天。后来,两人再也没联系过。

渴望改变、热爱学习,爱投“大项目”的白公子

采访受阻后,张赛决定换种方式,从正儿八经的直接采访变为去掉尴尬的聊天,配上他对采访对象的观察。于是,不爱说话的张赛开始主动和工友们聊天、出去喝酒,回来后不停地记录,最终间接地采访到几个人。

照片由张赛提供

萌宝、白公子和张赛在工厂时是一个“欢乐”组合。有一次,萌宝仅穿内裤来张赛宿舍借纸,但没有白公子的身影,张赛问萌宝:“白公子去哪儿了?”萌宝说,白公子去广州学习了,“打工的去学习,搞不好是传销窝点”。

过了几天,白公子回来了,但沉默许多。经过一再追问,他才讲起了广州之旅。白公子通过一个“国学智慧学习群”加了一个女网友,女网友与他聊天、邀请他一起看讲课直播,就这样过了几个月,白公子花了2000多元买课。

白公子抵达广州后,卖课公司的人开着跑车来接他,带他直奔大排档吃饭,当然是白公子自掏腰包。正式上课后,他们还让白公子去拉人买课,此时白公子已然觉得有点不对,但他说,“课程终身免费,要学,有用”。

在被张赛质疑“学习是好事,可是老出钱不行啊”后,白公子说出了一段“名言”:“待在打工的圈子你永远是打工的,待在富人的圈子你才可能成为富人。跳出现在的圈子,只要遇到一个贵人就好了,你不付出怎么会有收获,你不付出怎么可能遇到贵人。要下定决心,关键是要下定决心,从你下定决心那一刻起,命运的齿轮便开始转动。”

后来,张赛了解到,白公子学的东西又多又杂,五行、周易、中医、口才、财商、投资,均有涉猎。

有一次,白公子的好朋友向他推荐了一个做电子名片的“大项目”,他投了两万块钱。结果后来,项目负责人说资金周转困难,返利延迟,账面上每个月还在赚钱但一分钱也提不出来。

火上浇油的是,白公子投资的两万元是他用信用卡套现而来,至今未还清。张赛发现白公子的债务负担后,问他这是不是骗局,白公子回答“谁还没有困难的时候呢”。

“他亦是身负重担之人,生活于他无异于钝刀割肉。”张赛明白,白公子志不在工厂,不想一辈子耗在工厂,他誓言明年一定不能这样活,“他渴望改变,他每天学习,他热衷于寻找机会”。

重回工厂,一切都进化了

2006年第一次从卫生巾厂离开后,张赛短暂地在厨房做过帮工,当过保安,去哥哥开的早餐摊帮过忙,干不下去回到工厂,没多久又被哥哥叫出来帮忙,受不了又跑回工厂,反反复复好几次。后来,张赛还干过据说可以月入过万的送快递,却遭遇公司倒闭的飞来横祸,只能去做另一个听说可以拿到高薪的外卖员。但一次摔断腿后,他又回到工厂打工。

这次,他发现工厂已经进化了。

照片由张赛提供

2015年张赛从工厂离开去跑外卖时,第一次接触到日结制度,一个月发30次工资。张赛说,“那时的我每天会把收入记录和提现记录反复查看”。对他来说,这种薪酬制度相当于“自带鞭子”,激发人的干劲。

变革后的工厂薪酬制度也是如此,从张赛第一次进工厂时的计时制转变为计件制、超产奖,或者是计时与计件混合制。他说,最初的十二小时工作制给工人们带来的是疲惫和麻木,机台机器也很容易坏,一坏大家都在那儿修,一修就要修半天,这种“磨洋工”的状态很普遍。大概2013年、2014年前后,工厂开始引入计件制,完成了每天规定的产量目标后,工人们就可以提前下班,机台坏了也会很快有人修好。超产奖制度更是进一步激发了生产力,完成额定工作量后的工人们在超产奖励的鞭策下,会主动提前来上班,多做多得。

同时,机器机台的智能化升级也让张赛有了将军能率领更多兵的豪气。他说,以前的老机台动辄就“罢工”,现在的机台都被工人们叫做“傻瓜机”,就是傻瓜都会用,不仅运行稳定,而且很多操作机器自己就会完成,人基本上只要从旁看着就行。他形容,现在这些智能化机台让他从以前只能带兵十万的刘邦,变成了能率领“多多益善”士兵的韩信。

张赛调侃说:“就是因为现在机台智能了,我才有更多时间去走神,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不会这么快就写出这本书,而且肯定也不是这种状态写出来的。”

在工厂坚持了3年,写完《在工厂梦不到工厂》,张赛现在又回武汉跑外卖。他还在坚持写作,但这次不想写那么多关于工厂的内容了。

“最开始的时候,写作对于我来说,它就像一把利剑,就像一个武器,它是我发自内心觉得是一个骄傲的东西。因为我手里有这把利剑,我很快就会写出伟大的作品,会很快脱离这么乏味的一个工作。但后来因为生活里的许多挫折,写作于我就变成了像是拐杖一样的一种支撑。”张赛说,写作让他能在气喘吁吁的生活中有个停歇,能喘一口气。他也希望,他写出来的文字能让其他群体去了解、去关注工人、外卖员等时常被忽视的人群。

当被问及下一步想做什么,张赛谦虚地说:“我不敢妄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目前没有热门跟贴

目前没有跟贴,欢迎你发表观点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