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领子毕业月薪3000。”

发布日期: 2024-06-06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秃头研究所Monsters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
关键词:月薪, 优化, 年轻人, 专业, 互联网, 社会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相关议题:青年失业, 工作时间, 工资报酬, 实习, 失业

  • 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毕业生数量增加而就业率和招聘岗位数量却在下降。
  • 部分毕业生的起薪低至1800元,远低于预期,且工作内容多为低技能劳动。
  • 互联网行业的实习生面临超长工作时间和高工作强度,但薪资待遇低,几乎无转正机会。
  • 高学历求职者在就业市场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即使是清北硕士毕业生也难以获得理想的工作机会。
  • 面对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但即便成功,起薪也相对较低。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 2024年被称为“史上最难毕业季”,但如果我们去掉“年份”这一关键词,把“史上最难毕业季”这个词放入搜索引擎便会发现,从2020年开始的每一年都是“史上最难毕业季”,因为每年六月都会有大批媒体使用这个词来说明当年春招、暑期实习、应届生就业的困难——但如果进一步去分析不同年份报道中使用的数据便会发现,每一年应届生毕业人数都在增加,每一年应届生就业率都在下降,每一年招聘岗位数量也都在下降。所以“史上最难毕业季”并不是一个标题党式的噱头,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应届毕业生就业,一年比一年难,每一年都在刷新“就业难”的新纪录。

⚙︎ 据教育部、人社部最近召开的2024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披露,202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在有限的岗位和不断增加的毕业生人数之下,1179万人是一个宏大且抽象的数字,但落到每一个具体的毕业生头上,则是一个24岁的年轻人,初入社会所遭受的第一次没有任何反抗能力、只能接受的“命运式的打击”。

⚙︎ 为了将这“1179万人”具体化而不是脸谱化,为了将“史上最难毕业季”变成可以被感知的“经历”,在过去的2个月时间里我在BOSS直聘、各大高校就业群、兼职群中潜水,也不断与正在找工作/实习,已经工作/实习的朋友们对话,以期用无数个体的感受与经验,构成一笔时代的注脚。

/图源小红书博主@脑袋空空

Poor Young People.

一些无可撼动的事实✴︎

年轻人被困在工作中✴︎

@TuTouSuo™️

01 两组招(事实)

第一组招聘,来自于“求职就业群”:

招聘写字楼12小时保安正式工,要求:大专学历,40岁以内,身高173以上,自带黑色皮鞋,最好有相关工作经验,工作时间早上7点至晚上7点,包吃包住,每月到手薪资6000元,假期三倍工资。

招聘打螺丝技术工,要求45岁以下男性,有空调有洗衣机独立卫浴四人间包吃包住,随时可上岗随时可离职,综合薪资6000元,如若按日薪结算则为160元一天;

第二组招聘,某互联网公司招聘内容运营岗【实习生】,来自BOSS直聘与在职人员口述:

(招聘启事部分)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汉语言文学、新闻与传播、市场营销、广告营销等专业优先;需要有1年以上互联网运营经验,能对日常对社群进行维护,并发掘社群内新增长点,进行运营策略研究与报告撰写,协助内部沟通和对接工作;要善于发现平台与社群内用户反馈,并定期输出行业风口预测报告;能组织市场团队回忆以及PM回忆,对OKR进行总结复盘,开展田野调查并输出调查小结;要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学习能力,接受加班,沟通能力强,接受机动性工作。

(在职实习生口述部分)实际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不提供任何加班补贴以及住房、交通补贴、需要自己准备电脑等办公用品,周末无偿加班偶尔报销打车费、日薪200元一天,几乎无转正机会,至少每天产出2份PPT,三天产出一份相关报告。

02 “我现在的工作”(自述)

“我本科是个普通的二本院校,学的专业是市场营销类的专业,但我这个专业看似是个万金油专业,实际上“二本院校”毕业几乎没有什么出路,所以找工作处处碰壁。我工作了三个月,每份工作的工资都不到3000元,最近这一份只有1800一个月。而且我干的工作只有库房管理、销售、服务员这种所有人都能干的,周围都是初中、中专毕业的人,我感觉十分自闭和郁闷。在这些工作中,仓库理货我力气不够大、卖衣服我熨衣服动作很慢、销售我思维跟不上、一直在被骂和否定。”

“我会自我怀疑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明明所在的城市不差,却找不到一份合适我的工作,我也时常思考,究竟怎么样才能跳出这一切——我也会想到底是不是我的能力不行,可我并不是这样的啊,我能写出很优秀的文章。大家说要脱下长衫,但这个长衫自始自终我都没穿上过,我只知道穿不上长衫的我似乎一文不值。”

03 “我想要的人”(聊天对话)

“最近的招聘季我收到了很多清北硕士毕业生的简历,他们的履历无一例外都很好看,但我在选人的时候会看这么几点:首先当然是看学历,学历是筛选人才最高效的方式,不是说所有高学历的人都一定优秀,但高学历的人优秀的概率要大很多;其次是专业对口,现在互联网行业的专业对口不是简单的“你学的专业”对口,我们更看重的是“你的实习和过往经历的对口”。诸如你过去是做产品/内容运营的,那我这里寻找电商或者市场岗位,我就完全不会考虑你,互联网的细分和垂直性非常强。”

“如果上述两个条件都满足了,那么下一步就是考察「个人能力」。这其实是一个比较虚的概念,但一般我会给应聘的学生出一道题,这道题就类似于你们考研时的论述题,但他们写完之后我并不看答案,我需要学生们当面告诉我他们的思考过程:最开始是如何构思的、如何从构思到形成一个完整逻辑框架、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等等。因为比起结论,一个人的思考过程更能反映出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除此之外还有吗?”我问对方,深夜11点,他在加班——他是一位工作十年之久,在某个头部互联网大厂非常资深的项目负责人,认真,且热爱自己的工作,从未变过。

“有,有一点非常重要,学新传的人要有做内容的灵魂,我想要一些真正想学习、愿意学习、可以抗压、能好好沟通的人,一起做出有价值和有情怀的内容。”

04 随时准备被“优化”(自述)

“离职博主赛道,马上就要多我一个了。辛辛苦苦干了五年,被人事通知最后一个月考察期,如果没有给到一个满意的数据,那么公司就会给到我一个优化的名额。工作五年,一朝沦为实习生,重新进入考察期。公司给到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据呢——一个月内,制作至少3条大爆款(抖音、小红书点赞过10万的那种)。”

“我不如现在就辞职。”

“不过冷静下来想一想,我觉得自从我来互联网打工的第一天起,「优化」就一直包围着我:我在实习期的每一天,都在担心被优化,总觉得第二天去上班,人事就会喊我去办公室告诉我我没有通过试用期。好不容易熬过了三个月试用期,转正为正式员工,OKR(绩效)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只悬挂在我头顶。我试着在我的微信聊天记录里搜「优化」,发现我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之高,和男朋友或者一些好朋友的聊天几乎全都是优化优化,不管做成什么样子,就是觉得迟早有一天自己会被优化。果不其然,现在经济下行,公司效益不好,我要被优化了。”

“真的烦透了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我要去考编了。”

05 公务员/国企/事业编(调查)

2023年国家公务员计划招录3.71万人,近260万人报名过审,报名人数较之2022年增长了50万人,同时也达到了近十年最高报名人数与增长人数,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70:1。而数据显示。所有岗位中最热门的为青海省税务局一级行政执法员,招录1人,报名人数6764人,报录比6764:1。

在b站、小红书、知乎等分享性社会媒体上以「考公/考编」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会发现大量阅读量、点赞量、收藏量都在10w+以上的热帖。其中考公/考编经验帖与咨询帖占所有热门帖的80%,其中如「应届生听劝!毕业了就去考公务员」「中国“铁饭碗”TOP10专业报考指南」「适合女生的公务员三大清闲岗位」「应届生必须要考公」等文章高居算法推荐前列。

去年,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设公务员专业,专业全称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也有新闻报道,一位因父母的要求而考公6次未能上岸的年轻人因重度抑郁症选择了自杀。

一位新传硕士毕业生分享了自己入编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在一线城市事业单位上班,第一个全勤月到手3859.03元。他继续补充,这没什么,因为他本科毕业的时候在国企上班,第一个月工资到手1750元,读了研工资涨了两千块,拥有了稳定的躺平日子——还好自己家在一线城市,所以吃穿不愁。

06 随意而安和前途未知(观察)

现在北京、上海等年轻人开始流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叫“随时随地GAP”,即工作一阵子后对工作不满意,或者身心俱疲,便会选择辞职GAP1-2个月,这一两个月主要用于去云南、海岛等地方义工旅行或者旅居,然后身心调理结束后重新回到大城市,换一家公司继续工作——工作岗位不变,薪水不会有太大变动。(并且这个行为会反复发生)

这种生活方式的主流人群是刚工作1-2年的互联网打工人,主要以内容运营、广告、互联网运营、销售商务、编导、pr等岗位为主,这类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好上手,门槛不算很高,需求大但可替代性很强——这就意味着公司可以在任何时候找到一个新的员工,也意味着gap结束后也可以去任何一家互联网或类互联网企业(大企业的宣传部门)就职。

但这类生活方式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在反复的跳槽中工作实则成为了生存的手段——赚到了钱就去休息,休息好花完了钱再去赚,短期来看的确是一种足够及时行乐且随意而安式的生活态度,但长期来看则意味着工作几乎没有升职空间,平级跳槽薪水不会涨,长期不稳定工作简历不好看也不会得到重任。即赚即花的方式也根本不可能在大城市拥有存款,更遑论买房买车或者培育下一代。

很显然,这是和「主流价值观」,和父母那一辈所认同的「正确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全新生活方式,也是大多数长辈口中「不像话」的生活——我们无法想象十年后这批反复gap的年轻人会做什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有怎样的生活压力或者困顿,但我总觉得她们现在应该蛮爽的。

拥有确定性、时时刻刻处于掌控中的生活,和充满变数,跌宕起伏但随遇而安的生活,这绝不仅仅是j人与p人的区别,这是两种社会结构、时代背景的碰撞。

07 毕业生的自我PUA(调查)

什么样的人才能过上「想辞职就辞职」「想摆烂就摆烂」「想gap就gap」的生活啊?这个定义很难下,但是有一类人确实很难做到:

“你们知道为什么公司喜欢招985的学生吗?因为你甚至不需要给他开多高的工资,也不需要给他画饼或者哄骗他干活,你只需要把工作往他头上压,过去应试教育体系所规训出来的上进心、责任心、要强和优绩主义会自然而然的推动他投入全部的精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哪怕加班加班——他甚至控制不住自己。”

应试教育早就已经培养好了最适合的打工机器,过往所有的“勤能补拙”“熬夜读书”“人后努力”“绝不能拖后腿”“不能有一刻松懈”“天道酬勤”等标语会成为一道又一道紧箍咒,让他们在工作中成为最出色、最会自我PUA,最容易自我愧疚的合格螺丝钉。

朱丽丽教授为此撰写了一篇名为《985学子焦虑:优绩主义与社会结构下的精英困境》的论文,并在其中写道:

东亚地区复杂、多元、急速的现代化进程被学者称为“压缩性现代化”,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在时间与空间维度被高度压缩,处于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因素在同一个社会中共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快”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整个社会缺乏成长性思维,更多使用量化指标体系来评估各项发展成果,对于人或人才的评价也是如此。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青年深受影响,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绩效、量化、竞争、效率之中,焦虑正在成为青年群体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在绩效管理制度之下,为了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取得胜利,每个人都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

“变成更好的自己”成为青年人的口头禅,为了赢过“昨天的自己”不得不进行更大程度的压榨。正如韩炳哲所说:“疲惫的、抑郁的功绩主体在不断地消耗自我,在同自身的战斗中困苦不堪。”在看似积极进取的姿态背后,是青年群体疲惫、燃尽的自我。

08 彻底的矛盾(思考)

写道这里不得不喘一口气——实在是有些窒息和沉重,而绝大部分的窒息都来自一个共性的因素:“没有出路”。

大家发现没有,以上七个现象,每一个新现象都与前一组形成对比,又两两相对,构成了这个处处皆是矛盾的“就业现状”。

第一条里,是稳定且月薪6000的劳动里工作与相当复杂的、薪水较低且一点都不比劳动力工作辛苦的所谓“精英”的体面工作之间的矛盾;不仅如此,还有“体面的工作说明”与实际上一点都不体面的“实际工作体验”之间的矛盾。这两组矛盾统领了接下来所有的就业矛盾。

第二条里,是做着体力劳动却困于“孔乙己的长衫”与“自我期待落空”中的矛盾,是对所谓“心仪工作”的想象;和第二条相对的是第三条公司的招聘标准,是极其严格的筛选条件,在这条筛选条件下被淘汰掉的大多数人是第二条里的“某某”,也是第四条里随时随地会被“优化”的“某某”。

第四条里担惊受怕随时随地要被优化的人向往考公和考编稳定的生活,但第五条考公和考编的现状则意味着“稳定”不过是个笑话,稳定的前提是考得上,考得上后的稳定还是由原生家庭所提供的。

第五条的稳定又被第六条的及时行乐所打破,一切的稳定和竞升机会在镜头不少年轻人那里根本不再重要——但有及时行乐躺平的年轻人,就有第六条里无时无刻被困在绩效、985、优绩主义中的,不断自我PUA的年轻人。

外面的人拼了命的想进去,身在其中的人担惊受怕,又随时随地想要逃离——体面是个悖论,高薪很难实现,而无论身处哪里,不变的是无时无刻的压力,和对另一种工作的“美好幻想”。

事实就是,根本没有美好的工作。

🕊️

ꕤ⋆⸝⸝Idealism

「逃离轨道 奔向旷野」

秃头所2025届全程班

以实用应试,寻找新的绿洲

⸝⸝Spring Festival

「2025届TTS春日实验企划」

三门学科基础知识

传播/新闻/网传/理解新传学科

⸝⸝create new world⸝⸝

「2025届TTS新传公开课」

让想象力夺权

DON'T CRY!!RESIST!!!

编辑 删除 返回